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,综合权威研究与教育实践:
一、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
思维材料依赖具体形象 学前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基础,难以直接处理抽象概念。例如,他们能理解“苹果”这一具体事物,但无法抽象出“水果”这一集合概念。
表象主导问题解决
在解决问题时,幼儿主要依靠脑海中的事物形象,如通过观察苹果的颜色、形状等特征进行判断,而非抽象逻辑推理。
具体性vs抽象性
幼儿能掌握具体事物的属性(如“大苹果”“红苹果”),但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或科学原理。
二、直观行动性思维为辅
先行动后思考
幼儿常通过实际操作(如摆弄玩具)获得经验,再根据经验调整行为,形成“做-想”的循环模式。
依赖感知与动作
思维概括能力较弱,需依赖直接的感知和动作体验,例如通过抓握、敲击等动作理解物体特性。
三、初步抽象概括能力萌芽
萌芽阶段
大班幼儿(5-6岁)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,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序列化操作,但仍需具体事物支持。
局限性
抽象思维尚不成熟,无法处理复杂的多条件推理,仍以具体形象为主。
其他相关特点
自我控制能力提升: 大班幼儿开始能初步规划行动(如按计划完成游戏),但需成人引导。 语言与思维的关联
教育建议:应通过情景模拟、操作游戏等方式,结合具体材料促进思维发展,避免过早强调抽象概念。
综上,学前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核心,直观行动性为补充,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,教育需顺应其发展规律,注重感知与实践的结合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